論文專著:

發表英文論文:
1. Lower Cambrian polychaete from China sheds light on early annelid evolution. The Science of Nature. 2015
2. Sophisticated digestive systems in early arthropod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3. A review of recent progres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morphology and evolutio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4
4. New Occurence of the Cambrian (Stage 4, Series 2) Guanshan Biota in Huize, Yunnan, South China. Bulletin of Geosciences. 2012
5.Rare Onychophoran-Like Lobopodian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ätte, Southwestern China, and its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11
6. An armoured Cambrian lobopodian from China with arthropod-like appendages 劉建妮 2011(470) Nature SCI
7. Reply-Replying to. C. P. Mounce & M. Wills Nature 476, doi:10.1038/nature10266; D. A. Legg et al. Nature 476, doi:10.1038/nature10267. 劉建妮 2011(476) Nature SCI
8. Brigitte Schoenemann, Liu Jian-ni, Shu De-gan., Han Jian, Zhang Zhi-fei (Brigitte Schoenemann & Jian-Ni Liu contribute equally). 2009. A Miniscule Optimised Visual System in the Lower Cambrian.. Lethaia 42: 265-273.
9. Liu Jian-ni, Shu De-gan., Han Jian, Zhang Zhi-fei. 2008.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ambrian lobopods Miraluolishania and Luolishan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3(1): 87-93.
10. Liu Jian-ni, Shu De-gan., Han Jian, Zhang Zhi-fei and Zhang Xing-liang. 2008. Origin, diversification, and relationships of Cambrian lobopods. Gondwana Research 14: 277-283.
11. Liu Jian-ni, Shu De-gan., Han Jian, Zhang Zhi-fei and Zhang Xing-liang 2008. The lobopod Onychodictyon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ätte revisited.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3 (2): 285–292.
12. The lobopod Onychodictyon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atte revisited 劉建妮 2008(2) Acta Palaeontogica Polonica SCI
13.Liu Jian-ni, Shu De-gan., Han Jian, Zhang Zhi-fei, and Zhang Xing-liang. 2007. Morpho-anatomy of the lobopod Magadictyon cf. haikouensis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rätte, South China. Acta Zoologica (Stockholm) 2007, 88: 279-288.
14. Morpho-anatomy of the lobopod Magadictyon cf. haikouensis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atte, South China 劉建妮 2007(4) Acta Zoologica SCI
15.Liu Jian-ni, Han Jian, Simonetta, A. M., Hu Si-xue., Yao Yang., Zhang Zhi-fei. & Shu De-gan. 2006. New observations of the lobopod-like worm Facivermis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Chengjiang Lagerstätt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3): 358-363.
16. Liu Jian-ni, Shu De-gan., Han Jian, Zhang Zhi-fei, and Zhang Xing-liang. 2006. A large xenusiid lobopod with complex appendages from the Chengjiang Lagerstätte (Lower Cambrian, Chin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1(2): 215-222.
17.Liu Jian-ni, Shu De-gan., Han Jian & Zhang Zhi-fei. 2004. A rare lobopod with well-preserved eyes from Chengjiang Lagerstätt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rigin of arthropod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10): 1063-1071.
18. Nature An armoured Cambrian lobopodian from China with arthropod-like appendages Letter 劉建妮 470(7335)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馬英越,盛毅迪,王德琦,劉建妮.節肢動物腸道及腹神經索的降解實驗[J].古生物學報,2022,61(01):136-150.DOI:10.19800/j.cnki.aps.2021037.
[2]劉建妮.淺談進化學說及其發展歷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1(01):173.
[3]傅強,劉建妮,王鑫.子代發育管控(ODC):生物有性生殖進化的一個普遍趨勢[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1(01):163-172.DOI:10.16152/j.cnki.xdxbzr.2021-01-018.
[4]劉建妮,張云翔.高校如何構建特色高端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20(10):40-42.
[5]馮宏偉;朱銳;馮筠;王惠亞;劉建妮, 一種基于先驗決策模型的譜系樹構建方法. 陜西省,西北大學,2019-03-22.
[6]劉建妮.我們的祖先是條魚[J].紅領巾(探索),2018(10):20-21.
[7]李金淑,劉建妮,歐強.關山生物群龍寶山古蟲(Vetulicola longbaoshanensis)再研究[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7,47(10):1191-1201.
[8]朱銳,馮宏偉,馮筠,王惠亞,劉建妮,韓健.應用屬性約簡構建含有缺失數據的譜系樹[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8,54(10):180-185.
[9]劉建妮.打破時間界限,追溯生命起源[J].科技導報,2015,33(08):126.
[10]劉建妮.寒武紀澄江化石庫中葉足動物起源與演化淺析[J].自然雜志,2014,36(01):10-13.
[11]何通江,劉建妮,韓健.云南東部早寒武世關山動物群中的Tuzoia sinensis Pan[J].甘肅地質,2012,21(02):10-13.
[12]段艷紅,韓健,張志飛,劉建妮.華南布爾吉斯頁巖型軟軀體化石生物群對比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02):288-295.
[13]劉建妮,韓健,張志飛,舒德干.寒武紀葉足動物與現生有爪類的親緣關系再討論[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06):1037-1041.
[14]舒德干,張興亮,韓健,張志飛,劉建妮.再論寒武紀大爆發與動物樹成型[J].古生物學報,2009,48(03):414-427.
[15]寒武紀葉足動物對于探討節肢動物起源的意義 劉建妮;舒德干;韓健;張志飛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精品論文 2008
[16]劉建妮,舒德干,韓健,張志飛.寒武紀葉足動物神奇啰哩山蟲與啰哩山蟲的比較研究[J].科學通報,2007(15):1796-1801.
[17]韓健,舒德干,張志飛,劉建妮,張興亮,姚洋.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庫軟軀體化石富集層研究初探[J].科學通報,2006(05):565-574.
[18]劉建妮,韓健,A.M.Simonetta,胡世學,張志飛,姚洋,舒德干.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庫中葉足狀蠕形動物火把蟲的再研究[J].科學通報,2006(02):171-176.
[19]韓健,舒德干,張志飛,劉建妮.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庫中鰓曳形目的早期祖先[J].科學通報,2004(16):1644-1652.
[20]劉建妮,舒德干,韓健,張志飛.澄江化石庫中具眼睛的珍稀葉足動物及其在節肢動物起源上的意義[J].科學通報,2004(10):977-984.
[21]韓健,張志飛,劉建妮.澄江動物群中翻吻動物的埋葬學與生態學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2):207-211+250.
[22]張志飛,韓健,張興亮,劉建妮,舒德干.純真滇東貝是一類帶肉莖的腕足動物[J].地質學報,2003(03):432.
發表中文會議論文:
[1]陳飛飛,劉建妮. 云南昆明龍寶山剖面關山生物群遺跡化石及其古生態意義[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9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8:38-39.
[2]劉建妮,Michael Steiner,Jason A.Dunlop,舒德干,張興亮,韓健,張志飛. 微生物腐解分析挑戰寒武紀節肢動物撫仙湖蟲類可疑的內部器官解釋[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9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8:42-43.
[3]趙文鈺,劉建妮. 幾何形態測量學在關山生物群palaeolenid三葉蟲中的應用[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9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8:49-50.
[4]劉建妮,Rudy Lerosey-Aubri,Michael Steiner,Jason A.Dunlop,舒德干,John R.Paterson. 寒武紀澄江化石庫中發現奇蝦幼體標本[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9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8:53.
[5]李金淑,劉建妮,歐強,武一晨. 關山生物群古蟲研究新進展[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5:52.
[6]劉建妮,歐強,韓健,李金淑,武一晨. 多毛類環節動物在關山生物群的發現[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5:52-53.
[7]武一晨,劉建妮,李金淑. 關山生物群廣衛蝦研究新進展[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5:53.
[8]歐強,Simon Conway Morris,韓健,張志飛,劉建妮,陳愛林,張興亮,舒德干. 古蟲動物的咽鰓裂及其對后口動物早期演化的指示意義[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7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3:32-33.
[9]張興亮,舒德干,韓建,張志飛,劉建妮,傅東靜. 寒武紀大爆發的因果關系[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7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13:50.
[10]歐強,劉建妮,舒德干,韓建,張志飛,萬曉樵,雷倩萍. 中國云南澄江化石庫一種類似于現代有爪類的珍稀葉足動物——Antennacanthopodia gracilis gen.et sp.nov.[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 2009:42-43.
[11]劉建妮,舒德干,韓健,張志飛. 澄江化石庫中儸哩山蟲新種的發現[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2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3:21.
[12]張志飛,韓健,張興亮,劉建妮,舒德干. 澄江化石庫發現保存軟體的純真滇東貝[C].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2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3:22.
陜西日報報道:

西北大學——劉建妮
2021-08-19
劉建妮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為生物進化提供確鑿的化石證據。近20年來,劉建妮一直致力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共發表論文70篇,其中SCI 收錄論文55篇。系列研究和發現得到了國際同行的正面評價。正是由于她在科研工作中突出貢獻,因而獲得了多項獎勵與榮譽。
同時,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劉建妮教授將科研和教學緊密結合,積極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劉建妮教授始終認為,科研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然,而將探究自然的結果反饋給公眾,為社會服務才能彰顯科學研究更大的意義。
面向互聯網所能觸及的廣大受眾,劉建妮教授錄制了系列科普教育課程,使大眾對整個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進化全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將科普工作的重點放在“娃娃”身上,知行合一,兼顧科普教育的實踐性與趣味性。此外,擔負科技創新與社會責任,推動社會進步一直是劉建妮教授作為一名青年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2017年,她作為發起人和責任理事與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科技者聯合組建了“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旨在滿足社會迫切的科普、科教及科創需求。
陜西日報報道:

劉建妮:陜西呼喚更多技術經紀人
2020-10-26
劉建妮: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洪堡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者。
編者按
10月22—30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同主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陜西作為科教資源富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的省份受邀成為主賓省。陜西省重點參與政策論壇、區域(城市)論壇、“一帶一路”專題研討會的策劃與組織,并通過技術供需產品推介來展示近些年來科技轉移轉化的創新成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打造新的增長極獻計獻策。為充分展示陜西科技創新的實力、活力和創造力,我們特推出系列報道,展示參加浦江論壇的陜西青年科學家的風采風貌,以及他們有關科技創新的感悟和建議。
在你的認知中,高等動物的起點在哪里?是天寒地凍的冰河世紀,還是恐龍橫行的侏羅紀?通過對生命演化的不斷探索,古生物學家發現在距今5.2億年的寒武紀,地球上突然涌現出大量較高等生物,節肢、腕足、蠕形、棘皮、脊索等千姿百態的動物在地球上“集體亮相”,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共存的繁榮景象。在不到地球演化史1%的時間里,產生了90%以上的動物門類,被地質學家形象地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2001年,本科就讀于西北大學生物學專業的劉建妮,機緣巧合之下開始了研究古生物的學術之路,方向正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古生物何以在寒武紀突然“爆發式涌現”,這個發現太過重要,但線索也實在太少,這讓“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被國際學術界列入“六大自然科學謎題”之一。在我國云南、四川、貴州等地區有大量寒武紀化石證據被發現,特別是1984年首次被發現的云南澄江生物群,生物門類多樣,化石保存精美,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劉建妮每年都要在云貴山區進行兩到三個月的實地科研考察。早些年交通不便,野外作業時甚至要坐馬車,徒步翻山是家常便飯,野外營地的條件也極其艱苦。古生物研究者整天要和化石打交道,有一次劉建妮出野外,體重不足50公斤的她背回來30多公斤的化石,被人驚呼“女漢子”。
“現在不僅交通便利,科研條件也大為改觀!睂⒔葸@樣的古生物科學家來說,掃描電鏡(SEM)、顯微CT(Micro-CT)等新科技的使用,讓古生物研究獲得了更為豐富的觀察維度和研究方向。她因此對現代科技,尤其是硬科技充滿濃厚興趣。在她看來,最值得期待的就是人工智能,它讓過去不敢想象的生活正變成現實!拔覀儸F在通過手機上的APP就能控制家里的電器,或許不久以后每家每戶都能擁有機器人管家!彼f。
劉建妮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科學的支撐?萍嫉陌l展需要對基礎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同樣重視。
“陜西的科研實力雄厚,但科技轉化的成果較少,才會導致存在科技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眲⒔菡J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產學研”之間的互動,即三者之間缺少溝通的橋梁!皳Q句話說,我覺得‘產學研’本身發展都比較好,但它們之間缺少聯系人,現在我們迫切需要一大批像經紀人一樣的中間者!
她認為,這些可以稱作“技術經紀人”的中間者,應該熟知自己所在領域內的產學研情況,還能將行業上下游各種資源串接組合起來,共同創造這個領域的更多可能。陜西需要更多的“技術經紀人”,以此有效提高科技創新的轉化效率,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進而促進陜西硬科技加快發展,成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在劉建妮看來,要做好硬科技,需要政府、社會、高校等從三個方面共同發力。一是給予科學家足夠的信心,倡導科學家“放手去做”,營造更為寬松的科研和創新氛圍;二是適當減少對科學家的評價和考核指標,讓他們更專注自己的研究方向;三是要給予科學家充足的科研資金和時間,確?蒲胁灰蛸Y金和時間方面的不合理壓力而“變形”。
此外,她還提到,媒體的宣傳報道對科研創新也非常重要。媒體在報道科技新聞時要保持嚴謹,不要嘩眾取寵,切忌用娛樂的心態對待科技成果的宣傳。從事科技報道的媒體人應對科技領域充滿好奇心,要儲備豐富的科技知識。媒體應該形成系統的科技宣傳手段和方法,善于用有趣的方式進行科技宣傳,注重傳播方式和內容的趣味性,引導大眾樂于學習科學、提高科學素養。與一些發達國家的科學宣傳相比,國內的很多科技宣傳缺少了互動性和具象性,缺少《侏羅紀公園》《冰河世紀》這樣的作品。
劉建妮表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要靠科技來推動,希望年輕人“多關注科學,少關注八卦”。
原文鏈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10/26/content_739313.html
科普中國網報道:

劉建妮:讓古生物“活”起來
2019-03-13
她開設并主講的網絡公開課“化石趣談”,向大眾科普古生物學與生物進化的知識;將科普工作的重點放在娃娃身上,兼顧科普教育的實踐性與趣味性;作為主要發起人,成立“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為踐行青年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她,就是西北大學教授劉建妮。
探索生命的起源是人類不懈的追求,被恩格斯贊譽為“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的達爾文進化論,作為一本影響人類思想進步的巨著,對社會各領域均產生深遠的影響,但受制于化石資源的缺乏,備受神創論的攻擊,而劉建妮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為生物進化提供確鑿的化石證據,將“死”的化石通過細致的科學研究變成“活”的生物,尋找人類始祖的奧秘。
讓古生物“活”起來
面向互聯網所能觸及的廣大受眾,劉建妮教授錄制了系列科普教育課程,使大眾對整個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進化全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一提到古生物就只能想到恐龍的片面認識。
2008年劉建妮教授著眼于“古生物學”與“生物進化”這兩大塊科普學習的大眾需求,開設并主講了將“古生物學”與“生物進化”融合在一起的科普教育課程“化石趣談”,該課程以化石為窗口,將生命起源、生物發展的各重要階段及其與相應地質事件、地質環境演變和地質時代系統地結合起來,借助便捷、強大的互聯網平臺,讓“古生物學”走進廣大受眾的視野當中,既讓普通大眾了解生物進化理論、過程及進化的證據,也讓大家認識了生物進化過程中環境對生物的重大影響。
據了解,該課程自2008年開設以來,深受歡迎:十多年以來,蟬聯西北大學選課率最高的公選課,累計選課學生達到了5420人;2014年入選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及大學生素質教育公選課,目前在教育部的門戶網站“愛課程網”和網易公開課上均有在線,好評如潮:“劉老師講課生動有趣,詼諧幽默”、“該課程以化石為窗口,以進化論為主線,對于古生物學的科普意義重大”。
科普教育從“娃娃”抓起
劉建妮教授為中小學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為了進一步拉近化石與大眾的距離,劉建妮教授利用計算機軟件,將化石以生動形象的方式3D復原出來,大大降低了普通大眾對于化石的認知難度。劉建妮教授在授課及科普教育中,經常會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的化石,將化石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及普通大眾。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在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頒獎典禮(2014年劉建妮教授榮獲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成為當年最年輕的獲獎者,也是地質學領域唯一的獲獎者)的活動現場,劉建妮教授仍不忘普及古生物的基本知識,她手持化石模型為來自北大附中的學生們講述化石發現中的樂趣,深受學生們歡迎。
更為重要的是,劉建妮教授將科普工作的重點放在“娃娃”身上,知行合一,兼顧科普教育的實踐性與趣味性,抓住了科普教育工作的“七寸”。劉建妮教授認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科普工作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部分,當然也不例外。她曾多次在中學、小學進行科普講座與化石認知。此外,她還將科普講座和野外考察結合起來。
2016年,劉建妮教授受邀作為中科科教的首席科學家,親自帶領中小學生赴云南進行野外考察,讓中小學生在參觀博物館和聽科普報道的基礎上,進一步實地體驗尋找化石的樂趣。時至今日,劉建妮教授一直堅守在野外科普的陣地。
另外,作為陜西省古生物學會的“科普大使”,劉建妮教授依托于西北大學博物館,多次舉辦“小小古生物學家”科普活動,讓中小學生在參觀博物館之余,參與室內化石挖掘及化石鑒定等多種形式的趣味活動,從而讓他們在了解古生物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古生物,最終愛上古生物。
在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心里,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此外,擔負科技創新與社會責任,推動社會進步一直是劉建妮教授作為一名青年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
青年科學家作為科普工作的排頭兵,肩負著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重任!扒嗄昕茖W家社會責任聯盟”就是面對社會迫切的科普、科教及科創需求應運而生的。而劉建妮教授作為此聯盟的發起人和責任理事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得不提的是,在剛剛閉幕(12月22日-23日)的“第二屆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論壇”中,劉建妮教授作為論壇的召集人和第一執行主席,為更大限度地激發青年科學家的創新潛能,提高青年科學家的自主創新能力,踐行青年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該論壇下設“科學傳播”、“科學教育”、“創新創業”和“科技扶貧”四個專題,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各領域青年科學家的高度關注,來自全國各領域的24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參加了會議并進行了深入研討。論壇由騰訊視頻全程直播,最高在線人數23.8萬人。此外,本次論壇還特意增設了“青年科學家與貧困山區中小學校長面對面”環節,多位青年科學家代表與16所偏遠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校長圍繞“科技扶貧”主題進行深度探討!靶氯A社”、“人民日報”、“中新網”、“科學網”和中國教育在線等多家新聞媒體對本論壇進行了報道。
劉建妮教授積極響應習主席和黨中央在教育與扶貧方面的指示,在公益教育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習主席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扶貧是中央脫貧攻堅的治本之計”,劉建妮教授也深諳“科普教育,公益先行”。她積極響應中央關于“扶貧先扶智”的扶貧精神,竭盡所能地為貧困地區帶去教育資源,送去知識的溫暖。
2018年4月,主題為“用科學做公益,讓愛無處不在”的“精彩科學百校行”公益性科普活動首站走進洛南,劉建妮教授代表青年科學家作為首位開講專家,為現場600多名師生做了題為《行走的仙人掌來啦》的科普報告,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來自古生物學的科學魅力,激發了孩子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在孩子們的心里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不僅如此,針對該地區教育資源貧乏的現狀,劉建妮教授還親自選購了一批科普書籍捐贈給洛南地區的小朋友們。
此外,在劉建妮教授的提議下,在第二屆青年科學社會責任論壇的開幕式上成立了“青年科學家巡講團”。明年,劉建妮教授將帶領“青年科學家巡講團”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送去精彩的科普報告并組織相關的研學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科技扶貧。
科研是全民共享的社會財富和精神食糧
雖然“潤物無聲,教育無痕”,但是劉建妮教授在科普工作上的成績有目共睹,蜚聲國內外。
2017年,劉建妮教授受邀參加“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陜西主場活動暨創新爭先事跡報告會,為陜西省近千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做了題為“循著達爾文的足跡前行”的科普報告,贏得了在場的科技工作者的陣陣掌聲。
2017年“全國科普日”,劉建妮教授在西安市大唐西市科普活動現場,親自為廣大群眾普及古生物學基礎知識、講解化石,受到了西安市政府領導的贊揚和鼓勵。
2018年,劉建妮教授憑借在“教育扶貧”工作中的突出貢獻,被評選為“陜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不僅如此,劉建妮教授在《古生物學》和《生物進化》科學知識普及工作中的成績贏得了專家們的一致認可,2015年入選“國家科普專家庫專家”,并于2018年榮獲了由中國國際科普作品大賽組委會授予的“專家榮譽證書”。
在科研和教學之外,劉建妮教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科普教育工作當中,多年來為古生物知識的宣傳、普及做出了諸多貢獻。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劉建妮教授常說,“科研不應該是科學家的自娛自樂和自我認同,而應該是全民共享的社會財富和精神食糧”。
中華英才報道:

劉建妮:執著探索在波瀾壯闊的生命長河
2015-12-21 09:59
核心提示: 2015年年初,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10位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從來自111個單位的183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便是來自西北大學地質系的劉建妮。
劉建妮在阿根廷召開的古生物大會上作報告
她是一名典型的西北女子,性格開朗、樂觀而又不乏溫柔。她對自己喜愛的事業有著堅忍不拔的沖勁與執拗。十多年來,她一直沉浸在對古生物“化石”的鉆研中而不能自拔。
2006年,她在云南澄江化石庫發現了仙人掌滇蟲化石;經過五年的潛心鉆研,她終于發現了仙人掌滇蟲化石所傳遞的信息:節肢動物附肢的分節早于軀干的分節。這一發現,首次初步地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全球學術界的科學難題。為此,她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雜志《自然》上。
憑著她堅持不懈、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從2001年,她“陰差陽錯”地入行以來,再到發現化石乃至研究成果發表,她整整用了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但她從未想過放棄,她只想用屬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探索著一代代我國古生物學者心中不變的夢想。
她就是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洪堡學者,2014年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劉建妮。十多年來,她從一名剛走出校門的青澀女孩,成長為古生物領域研究的拓荒者、青年領軍人。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她曾經有過彷徨與迷茫,也同樣有過歡笑和欣慰。但是一直未變的是她對事業的鉆研與守候!
兩次“陰差陽錯”的抉擇
2015年年初,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10位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從來自111個單位的183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便是來自西北大學地質系的劉建妮,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她是地質學領域唯一的一個。
在“長槍短炮”的鎂光燈下,劉建妮親手接過獎杯,剎那間從業以來的心酸、感慨與喜悅凝結在她微笑的臉龐上,她謙虛地說道:“自己憑微薄之力能為整個古生物領域獻出一份力量;能為國家作出有價值的貢獻,我真心地感到無比榮光!
可是誰又曾想到,如今在古生物領域上取得驕人成績的劉建妮,當初的設想與古生物學研究大相徑庭。兩次陰差陽錯的選擇造就了如今的她。
1978年,劉建妮出生在陜西省眉縣,從小她和哥哥就生活在農村的奶奶家。如今已是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的劉建妮,回憶起小時候農村的生活依然不勝唏噓:“我的童年可與現在的孩子有著天壤之別,雖然條件簡陋,但是精神層面卻比現在的孩子豐富得多,回過頭看,那時候我們是幸福的!
“我童年的美好記憶是在農村,我和哥哥有更多別人無法比擬的機會接觸到大自然。有時候經常為了觀察蝴蝶各式各樣迷人的翅膀,漫山遍野的上躥下跳;拿起小棍翻動地上的樹葉,為的就是尋找形態迥異的昆蟲……”聊起童年的生活,劉建妮的臉上至今依然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正是兒時純真的熱愛和強烈的求知欲,潛移默化地使小劉建妮對大自然愈發的著迷,冥冥之中也為她日后的選擇埋下了伏筆。
進入初中,劉建妮回到了父母身邊,也算是與自己的美好童年告別。學生時代的她興趣廣泛、成績優異,在學校里常常得到老師的贊譽和同學們的喜愛。
1997年,劉建妮面臨著人生中的第一個大轉折——高考!爱敃r我的成績還不錯,但是一直在猶豫到底報考什么專業。哥哥比我年長幾歲,而且那時候已經上了大學,他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左右了我的決定——報考當時最熱門的學科——計算機專業!被貞浧甬斈曜笥覟殡y的窘境,劉建妮如實地說道。
胸有成竹的劉建妮,六個高考志愿有五個填寫了計算機專業。剩下的最后一個志愿她猶豫了!爱敃r我就認為去計算機專業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所以最后一個選項我就稀里糊涂地選擇了‘童年時代大自然的記憶’——生物學!绷钠甬敵醯倪x擇,劉建妮笑得合不攏嘴。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由于選擇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太多,劉建妮陰差陽錯地被最后一個志愿的西北大學生物系生物學專業錄取了。
“既來之,則安之。雖然有些遺憾,但想到能夠像小時候一樣天天與花鳥魚蟲等各種活物為伴,也就釋然了!睒酚^的劉建妮說道。
四年的大學生活,劉建妮過的很“安逸”。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經常隨著老師與同學進入秦嶺山區,觀察品類繁多的動植物生態。她當時以為,她會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生物學工作者,然而造化弄人,劉建妮的人生再一次被上天“安排”了。
大學畢業后,一心想從事動物生態學領域工作的劉建妮,在研究生考試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當她滿心歡喜的時候,命運卻又一次卻把她攔在了門外!爱敃r導師拒絕我的理由讓我哭笑不得——他認為女孩并不適合長時間地獨自在外進行野外觀察!比缃褚呀涐寫训膭⒔,笑著回憶起當時被拒絕的理由。
“當時我很生氣,也很沮喪。年輕的我無法理解導師的決定和理由!眲⒔萑鐚嵉卣f道。那段時間,迷茫的劉建妮四處奔走,她不僅隨同學去找過工作,也同樣考慮過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外地大學繼續自己喜愛的生物學專業。然而,命運就是這樣,當它給你關上一道門的同時,必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痹趧⒔莸男闹,古生物學大家——舒德干教授便是她的伯樂!八粌H把我帶入了古生物學的世界,更是在他言談舉止間得到了不少人生感悟。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潛心鉆研的學者。他就是我的良師益友,我的偶像!绷钠鹚亩鲙,劉建妮言語中帶著崇敬與激動。
迷茫與彷徨困擾著剛剛大學畢業的劉建妮,她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找工作?還是離開家鄉去別的大學繼續自己的動物生態專業的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生物系的老師看到成績優異卻沒有學上的劉建妮心生憐憫,勸她去本校的地質系試一試。
“第一次與舒德干教授的見面是在他的辦公室。與其說是辦公室,不如說是貯物室。整個屋子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各種書籍、化石,地上、桌子上、沙發上、墻邊……”回憶起那段往事,劉建妮徐徐道來!爱斘倚⌒囊硪淼刈,我才看到‘埋在’書海中的舒德干教授,他黝黑的皮膚,看得出常年野外工作的印跡,鬢角稍帶些灰白的頭發,不經意的一個動作,眉宇間流露著不可置疑的堅毅,目光和帶著笑容的面頰讓我感到父輩般的慈祥!
“為什么選擇到我的門下?對古生物學有興趣嗎?”劉建妮至今依然記得初次見面,舒德干教授拋出的兩個問題!拔也⒉涣私夤派飳W,但我可以努力去學。我只想繼續有學上,公費研究生的名額我不想放棄! 劉建妮心底的大實話脫口而出。舒德干教授沉默良久,語重心長地說道:“好的,你先回去等我消息。我給你想辦法!”當時的劉建妮并不知道,正是那次與舒德干教授的5分鐘談話,決定了劉建妮日后的人生。
“后來我才知道,舒德干教授為了把我留在地質系、爭取公費名額,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校長辦公室,更是為此得罪了不少人!眲⒔莞屑さ卣f道。從那之后,她正式的開始了在舒德干教授身邊的研究生學習生涯。在當時,野外采集工作是非常艱苦的,但是劉建妮卻比其他男孩子更加堅韌、鉆研。
研究古生物,野外化石采集工作是必需的。由于化石采集工作大都在人煙稀少的山區,所以總是伴隨著各種危險。如果能夠幸運地把有價值的化石帶回實驗室,那便意味著更加辛苦的征程才剛剛開始。實驗室整理化石更是個細致活,要用細針在顯微鏡下一點點的剝離。輕重也要拿捏到位,手輕了巖石剝不下來,重了又有可能損傷化石!耙话銇碚f,分離出一塊完整的化石至少需要一兩周的時間,耗費幾個月的情況也很常見!眲⒔萁榻B到。
研究對象從活生生的動植物變成毫無生機的“石頭”,巨大的反差一度讓劉建妮十分迷茫:“在剛進入古生物學領域,我十分沒有耐心,并且經常抱怨。因為研究對象不僅變成了‘死物’,更重要的是幾乎沒有一件化石是完美無缺的,基本上都是殘缺不全!
一次事故,至今讓追求完美的劉建妮耿耿于懷。一次野外采集,劉建妮獨自發現了一塊精美的石頭,完整的呈現在一個大石頭上面。剛剛步入古生物研究的她興奮地手舞足蹈,隨后,劉建妮像對待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小心翼翼地把石頭敲開,準備完整的帶回實驗室再做細致的研究?墒钱敃r搬運工人認為石頭太大了,運送起來不太方便,一意孤行地要把它再敲小一點!拔壹泵φf:‘你不要再修了,修壞了怎么辦?石頭一敲很容易裂開。肉眼看是一條小縫,但是在顯微鏡下就是一條溝!’”追求完美的劉建妮講述著當時的情景。
不聽勸告的工人結果真的把石頭敲壞了,這讓劉建妮氣得瞬間淚如雨下。劉建妮笑著回憶起當年的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塊近似于完美的化石就這樣沒了;强捎龆豢汕蟮,太可惜了!當時氣得我連中午飯都沒有吃。從那之后,我下定決心:不管碰到再大、再重的石頭,我都會親自地背回實驗室,不再允許任何人貿然地在野外‘修理了’!
劉建妮新近入行的不適應,細心的恩師舒德干全看在眼里,一有機會他就常常鼓勵她:“古生物學領域并沒有絕對的完美;m然是死的,但是其中卻隱藏了生命的奧秘。你需要做的就是發掘化石中‘活’的信息,進而去探索生物進化的樂趣!
幾年下來,“古生物學研究”這個概念才漸漸地在劉建妮的腦海中有了嶄新的詮釋。她至今記得舒老師最初對她的教誨——化石研究一定要把握一點,提出的結論或者看法沒有被駁倒,那就意味著成功!皬哪菚r起,我才茅塞頓開。僅僅尋找到一塊有價值的化石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古生物學研究者,需要更多細致的觀察和學科知識的支撐,使用更多方法進行綜合研究。我更覺得在恩師身邊,我還僅僅是一名小學生!闭勂鹪谑娴赂山淌谏磉叺母形,劉建妮謙虛地表示。
研究古生物也是一種修行
時間轉瞬即逝,在恩師身旁學習的日子總是短暫的。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建妮受邀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繼續深造。面對突如其來的機會,劉建妮猶豫不決。于是她找到了恩師,想聽聽舒教授的意見!爱敃r舒老師語重心長地與我談了很久,他非常支持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希望我能夠趁著年輕,開闊眼界和思路,學習更多先進的科研經驗,然后回國效力!眲⒔莼貞浿鰢,恩師對她的囑托。
這段簡短而富有建設性的鼓勵和支持,使劉建妮堅定下來,不再有任何后顧之憂。她決定同時申請國家留學基金委的獎學金——旨在培養青年留學教師的訪問學者和令業內人士側目的全球最具學術權威性的——洪堡學者兩個培訓項目!爱敃r,很多人并不看好我能夠獲得洪堡訪問學者的資格,包括我的恩師。他們都認為我還太年輕,而且和我一起研究課題的德國學者也并不是特別知名。但我就是想試一試,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眲⒔菪χf道。
機會總是眷戀有準備的人,通過自己的堅持與努力,當時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的學術論文已經有了7篇,均獲得了良好的反響。最終劉建妮令人羨慕地同時獲得了訪問學者、洪堡學者兩個邀請函。這兩個“意外的收獲”讓劉建妮興奮得徹夜未眠,但同時她也明白這意味著她要比常人付出的更多……
身在異鄉,孤獨和寂寞是常人無法了解的。浩如煙海的文獻、堆積如山的化石、基本生活的語言關一度讓身在異鄉的劉建妮舉步維艱,然而恩師舒德干教授說的一句格言一直是她一路前行的無形激勵:“最令人陶醉的魅力當屬生命的精巧和神奇,最令人心曠神怡的享受莫過于暢游在波瀾壯闊的生命長河中!
“在德國的三年,至今讓我難忘。柏林可以算是我的第二故鄉了!在那里我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科研上,周圍沒有任何的干擾。而且西方的科研機構提供的研究環境也是非常寬松的,那里并不要求學者短期內一年或者兩三年就馬上把科研成果呈現出來。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積累、學習!被貞浧鹆魧W的時光,劉建妮語重心長地說道。
在德國的三年,劉建妮過著外人看來枯燥乏味的“三點一線”生活:圖書館、實驗室、宿舍,天天如此。然而對她來說這是一種幸福,更像是一種錘煉和修行。
劉建妮感慨地說道:“古生物學研究不僅需要的是耐心,更加需要平和的心態。那時候在德國,我全身心地工作,很享受也很快樂!闭悄嵌螘r間的潛心鉆研,她終于揭示了在2006年云南澄江化石庫發現的仙人掌滇蟲化石所傳遞的信息:節肢動物附肢的分節早于軀干的分節。這一重大的發現,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全球學術界的科學難題。為此,她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雜志《自然》上。
事業的成功讓劉建妮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德國知名的索菲亞青年女科學家項目就向她拋出了橄欖枝。德國方面希望她在結束三年的留學生涯后,自己組建團隊留在那里。但是意想不到的是這被劉建妮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半m然德國方面提供的待遇很優越,但我還是要回國的。因為我的‘根’在中國,祖國還處于快速發展時期,非常需要各個方面的知識人才。除此之外,我的家庭也同樣需要我。所以我必須回去!”劉建妮樸實的一段話,讓人肅然起敬。
回國后至今,劉建妮依然奔波在野外采集的第一線,同時也走上講臺帶起了學生。她說:“我喜歡搞科研,但同時也享受教書育人的樂趣。我要像恩師那樣,把古生物研究傳承下去。努力地使我國在該領域一直站在世界的最高峰!睘閹熣,傳道授業解惑也。劉建妮始終鼓勵她的學生們——堅持自己的夢想,才會收獲永恒的美麗。
后 記
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諸多挑戰。從環境污染到資源短缺,從人口膨脹到健康問題,種種危機和困難的解決,都離不開科學的研究和突破。借助科學的力量來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毅然投身科學事業的終極目標。劉建妮便是這廣大科研工作者中的佼佼者。
作為一名女性科學家,劉建妮一路走來,看似陰差陽錯的軌跡,其實都被同樣的信念所指引。即使曾經的不知所措,她都咬緊牙關,懷揣著堅持不懈、執著進取的精神。很多人在事業的追求上,最終磨滅了意志,然而她沒有!她那份不屈不撓,忘我地追求夢想的執著精神早已滲入骨髓,注定一生不會改變。這也正是對“中國夢”最美的詮釋。
劉建妮
1978年9月生,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洪堡學者,“973”計劃青年科學家項目首席科學家。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國際會議摘要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16篇(SCI收錄14篇,含Nature封面論文1篇,回復評論文章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1篇),第一作者國際會議摘要10篇。系列成果入選國內外生物進化書籍和科普教材。先后獲得多項榮譽及獎勵:2015年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2014年獲得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當年最年輕的獲獎者,地質學領域僅此1項),2013年獲得第二屆“中國古生物學會青年古生物學獎”,2012年入選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首屆“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基金委首屆“優青”,2011年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2011年入選“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0年獲得“第十二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二等獎。
(2015.12.01 第23期)
科學中國人報道:

與遠古生命對話——記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劉建妮
“化石就是在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給我們留下的特殊的文字!痹凇痘ふ劇吠ㄗR課上,劉建妮這樣告訴學生們。
風過留痕,雁過留聲。透過一塊塊“死去的石頭”,她看到的卻是萬年、甚至億年前的生命體。她與它們對話,將穿越時空的生命訊息一一呈現出來,生動形象地告訴人們:它們曾如此誕生過、繁盛過、絕滅過……
一道門和一扇窗
“生物”和“古生物”的差別是什么?
不是一個“古”字,而是一個女孩曾經的夢想。
2015年1月,劉建妮當選“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消息傳來,很多媒體都對這位最年輕的獲獎者的一段自述情鐘:“我生長于秦嶺農家,小時候的生活無憂無慮,經常滿山遍野地竄,只為觀察蝴蝶的翅膀在太陽下透出的迷人色彩;拿起小棍翻動地上的樹葉,尋找形態迥異的昆蟲,這些都是常有的事兒!
套用她的話,這種天真爛漫的“野丫頭”,在鄉村里其實“是常有的事兒”。劉建妮卻將童年的熱情延續到“長大”。1997年夏天,在高考志愿表上,她鄭重地寫下西北大學生物系,開始了正式的生物學學習,直到4年后的研究生復試。
“生物學本科畢業時,我考取的是自己喜歡的動物生態專業的研究生。然而在復試時,卻被攔在門外,理由是導師覺得女孩子無法一個人在野外觀察動物生態!眲⒔莺苊悦,她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需要重新做選擇。當時,也有幾個選擇擺在她面前:北京師范大學動物生理學、北京林業科學院森林蟲害防治、西北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
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大人”,自然對母校的情況比較熟悉。劉建妮當然知道地質系導師舒德干教授,雖然距離這位進化古生物學家當選院士還有近十年,但他對待科研認真的態度和極強的人格魅力,還是深深打動了她,繼而果斷地追隨他走進了古生物世界。
時隔多年后,劉建妮可以輕松地講述那段過往?砂准埡谧稚系妮p松卻難以掩蓋當年那個剛剛23歲姑娘的沮喪。想想看,童年追逐的野趣也好,夢想的動物生態學也罷,至少都是“活生生”的。這種生趣,讓她在面對實驗室里一塊塊死去了成萬上億年的“石頭”時,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舒德干教授看在眼里,鼓勵她說:“化石雖然是死的,但其中隱藏了生命的奧秘,你要通過研究讓它活起來!”
生活給你關上一道門,必然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劉建妮的眼前一亮,如果真的能讓這些化石“活起來”,也會滿滿都是成就感吧。也許,她應該跳出窗外,走出另一種精彩。想到未來,這個原本樂觀積極的姑娘又動力十足了。
行走的仙人掌
劉建妮的古生物學世界是從“寒武紀葉足動物”研究開始的。整整半年的時間,她做的就是兩件事——閱讀文獻、整理化石,每一天,從早上8點一直到晚上11點。她以自己的方式完美地度過了理想轉型期,對寒武紀葉足動物研究領域的熱點及問題了然于心。
“對于古生物研究來說,發現永遠是第一位的。發現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層面,大量閱讀文獻,尋找科學問題;第二層面,踏遍千山萬水,尋找珍貴化石!眲⒔菡f。2002年,她終于有能力走出學校,走到野外去尋找化石了。
就像是一個尋寶的旅程,要有探險的精神,也要有鑒別的本事。沒有捷徑可以走,劉建妮只能在長期的野外工作中,在無限次的“發現”中淬煉“火眼金睛”。2003年,她發現了具有眼睛和觸角的珍稀葉足動物標本。終于“淘”到“寶”,劉建妮很興奮,認為是一項重大的發現,并在2004年寫出了她的第一篇文章,自信地投給Nature雜志。結果,文章一審之后被拒了?粗那榈吐,舒德干教授在一旁安慰她,這已經很成功了,Nature只有約1/10的稿件才能被送審。
“這次事件之后,我才沉下心來,思索良久,最終意識到自己的諸多不足!睕]有一段成長是不伴隨疼痛的,痛過之后,劉建妮收獲的是沉穩的性格。
2005年,她在云南澄江的寒武紀化石庫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生物。由于外形酷似具刺的仙人掌,這種行走在遠古海底的“仙人掌滇蟲”,被昵稱為“行走的仙人掌”。
在進化生物學研究者眼中,節肢動物的起源研究是最受關注的重大論題。因為,節肢動物是現生動物中數目最多、分異度最大的一個門類,占現生全部動物物種的80%以上。人們熟悉的蝗蟲、蝴蝶、蜜蜂、蜻蜓等,都是節肢動物。
那么問題來了,節肢動物到底起源于哪一類更為低等的生物呢?現生動物學家曾提出過各種猜想,莫衷一是。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倒是根據寒武紀時廣泛出現的軀干和附肢皆不分節的葉足動物化石推測,這些構造簡單的蠕形動物很可能是節肢動物的原始祖先。好吧,從葉足動物到節肢動物,觀點有了,證據呢?研究者們只好聳聳肩,攤開手,尚需時日。
劉建妮關注“仙人掌滇蟲”是有理由的!斑@是一種來自5.4億年前寒武紀海洋中的奇特生物。它渾身長刺,身體和腿基本一樣粗,但身體沒有分節,腿卻分節了,因而它已經向腿和身體都分節的地球上的最大優勢類群節肢動物邁進了!
門外漢聽到這段詮釋,除了生動有趣,或許找不到其它感覺。內行人卻清楚,節肢動物之所以稱為節肢動物,是因為它們同時具有分節的附肢和的軀干。而節肢動物到底是先創新分節的附肢還是先進行軀干分節,便構成了節肢動物起源謎團的爭論焦點。顯然,劉建妮認為,“仙人掌滇蟲”這種腿已經分節,但身體沒分節的生物極有可能是學術界期待已久的曾湮沒在遠古歷史塵埃中節肢動物的一個祖先。
這一次,她沒有急進,“一定要沉穩,否則不知道下一次機會何時才能到來!睘榱舜_實這一發現,她仔細觀察化石、大量閱讀文獻、精準把握化石所蘊藏的進化生物學信息,不知不覺就走過了6年。2011年1月24日,劉建妮等人的文章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Nature雜志上,同期的Nature News以專題新聞的形式報道了這一重大發現,題為‘Walking cactus’is arthropods’ lost relative(‘行走的仙人掌’是節肢動物遺失的遠祖)。
這是學術界首次破解節肢動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懸而未決的科學難題。英國劍橋大學的Conway Morris教授評價此化石“提供了節肢動物軟軀體到硬骨板演化過程中的關鍵證據”。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葉足動物研究專家Graham Budd博士認為仙人掌滇蟲不僅為節肢動物演化譜系樹增枝添葉,也對修正基因進化模型給出了非常有用的信息。這一年,距離她入行剛好十年。
漫天星光中的皎潔之月
十年磨一劍,“行走的仙人掌”為劉建妮的掌中劍打開了“霜刃”。此后,她“俠名遠播”。
教育部以“中國澄江化石庫發現節肢動物遺失的遠祖”為題將仙人掌滇蟲的研究評選為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同時,仙人掌滇蟲還入選了2012年度國際十大生物新屬種,這是唯一一個入選的化石新屬種,也是唯一一個代表中國入選的生物新屬種。
2012年,劉建妮主持的“寒武紀葉足動物及其相關蛻皮動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得科技部“973計劃”首批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的資助。這一項目是重大科學前沿領域2012年獲得批準的地學領域唯一的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劉建妮教授作為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肯定。
依然是2012年,她入選了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優秀青年基金”的資助。
2013年,她成為科技部首批“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的獲得者之一。
2014年,她獲得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不僅是當年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而且是地質學領域的唯一一位獲獎者。
“我首先很感恩,感謝我們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的支持,感謝母校及工作單位西北大學的大力支持,感謝同行們的認可和關愛;其次我會繼續努力,對于我來說,目前的研究只是開了一個好頭,系統的研究工作還在后面!
經年積淀的沉穩,讓她在面對成績時學會了淡然。而今,談起劉建妮,人們越來越難想起當年那個迷惘著何去何從的姑娘。眼前這位行走在新世紀國際古生物領域重大主題上的女子,成熟優雅,她牢牢抓住古生物學發展的新機遇,順應古生物學發展主體潮流,對生物多樣性起源、演化及發展進行慎重縝密的研究?v然漫天星光璀璨,她也如一輪明月,散發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光芒。
“人們之所以認為女性科學家不容易的根本原因還是存在性別歧視,而我要說的是性別差異不是女性不能成為科學家的理由,女性在科研領域中所占比例偏低并非基因導致,更多是源于文化的桎梏和社會的壓力。實際上女性在科研中比男性更有優勢,因為女人天生敏感,如果能在科研工作中恰當運用女性敏銳的第六感,再加上女性獨有的細膩和感性情懷,對于拓展科學的想象空間是非常有利的!
劉建妮從來不認為性別會限制她發展的空間。目前,她的研究工作進展還算順利,她也在進一步拓展研究空間!爸恪焙汀爸蛔恪睆膩矶际寝q證的存在。十幾年的經歷,相對于漫長的科研生命力,還只是一小步,她也希望能爭取站在一個較高的平臺上,讓研究工作更系統、更高效、更具國際競爭力,F在的積累,她覺得還不夠。
何況,她想做的不只是科研!拔椅磥淼墓ぷ鬟是一如既往:教書育人、科研科普。我會努力做得更好,更上一層樓!”
“我時常覺得自己是幸運和幸福的”
與化石耳鬢廝磨的日子里,劉建妮對這些遠古來者的熱愛感飆升,“如果不喜歡化石,即使非常漂亮的化石擺在面前也看不到!
熱心淘寶的姑娘們最怕買到假貨,“淘化石”的劉建妮最大的考驗也是去偽存真!昂芏鄷r候化石保存也有假象,如何正確區分生物原生結構和后期沉積構造是關鍵!
在《化石趣談》中,劉建妮曾經描述過真假化石之間的區別!耙欢ㄒ堑刭|歷史時期,有一個嚴格的時間界限,1萬年以前的才是古生物研究范疇!彼f,“真的化石一定要在地質歷史時期的巖層中,而非現代沉積層。最后一點,這個化石一定要具有生物特征,是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就算滿足了前兩點,但是不具備形態、結構、紋飾、成分等生物特征,就堅決不能稱之為化石!
雖然可以從中窺視一二,真正的發現過程,依然是筆者想象不到的。如“大浪淘沙”,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也需要耐心和堅持。但劉建妮卻認為自己是在見證生命演化中的奇跡,而這一點是別的學科無法體會的!肮派镏ぴ谟谏臉啡ず桶l現的樂趣”,她說,“因而我時常覺得自己是幸運和幸福的”。
儒家講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她也樂于將自己的幸福感傳遞出去。和一般的自然科學不同,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無法直接商品化,卻妨礙不了人們對它的好奇。多年前,劉建妮就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們地質系門口擺的那個像木頭又像石頭的東西是什么呢?是化石嗎?化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連串的問題問過來,劉建妮忽然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么。2008年,她在西北大學開設了全校通識課《化石趣談》!翱破帐且患浅:臅r的工作,需要龐雜的知識積累,僅僅了解專業還不夠,講課是門藝術,如何栩栩如生地表述絕對需要仔細準備。同時,還要做三維復原,需要精通繪圖軟件及一定的想象力等!彼f。
筆者特意在網上找來了課程視頻,原打算試聽幾分鐘的片段,沒想到當她將化石的概念、形成和類型娓娓道來,不知不覺就聽完了一講,F在,《化石趣談》已入選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及大學生素質教育通選課,好評如潮,很多學生私下稱她為“妮妮老師”。
一次,她和朋友去打羽毛球,球館看門的大爺認出了她,贊她的課程有趣,還問了她幾個相當專業的問題。劉建妮很高興,她肯在科普上投入大量精力,就是認為“科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大眾,而不是科學家的自娛自樂”,她做到了。
當然,她要做的不只是生動形象地將“古生物學”講給普通大眾聽。她還想精準復原遠古時代的化石,就像《侏羅紀公園》《冰河世紀》里那些活靈活現的生物形象一樣。劉建妮最近就在做一些寒武紀化石的三維復原工作,“我想讓它們真的動起來,如果有一天能拍成電影《寒武紀》那最好不過了!
一個真實的劉建妮
很長一段時間,劉建妮都沒有離開過西北大學。
她是個簡單的人,只想安安靜靜地鉆研她的古生物,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直到2008年,西北大學地質系出臺新政策,年輕人要晉升職稱必須有半年以上的出國留學經歷,她才開始考慮出國的事情。
申請洪堡獎學金的時候,她身邊的人都覺得火候不到。其實,劉建妮當時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已經有7篇被SCI收錄,國際反響也不錯。她想要試一把。不久,中國留學基金和德國洪堡獎學金資助的申請都獲批了。她可以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從2009年5月一直待到2011年12月。
“我的德國同事做事都很認真,我本來做事也認真,在那樣的環境下,我不知不覺養成了做事精益求精的態度,雖然自己累些,但往往反響很好,這就值了!”劉建妮說。
她有一股“倔勁”,不然也不會在被迫放棄熱愛了良久的動物生態學之后,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古生物研究中。她工作起來極為專注,經常一坐兩三個小時,別說顧不上喝水,“有時候看文獻或化石看得起勁連想上廁所都忍著”。
“不認真化石修理不好,不認真文獻掌握不了,不認真文章發不了……”其實,不只是認真,她還較真,對待科研問題絕不含糊,哪怕文章不發,也不會在科研觀點上妥協。
她真誠地上好每一節課,明明周身氣質溫和,待學生卻嚴厲。她相信無規矩不以成方圓,嚴厲是對學生負責任的態度,尤其是在科研習慣的培養上。
可是,如果你以為她是一個一板一眼的人,那就錯了。生活中的她,也和所有小女人一樣愛美,淘寶、逛街,十分享受購物帶來的樂趣!坝写卧谡憬瓥|陽開完會后去義烏買的包,很多人見了都很羨慕,以為是奢侈品的名牌包包!闭f到“經典”的淘品,她總是很開心,如果給家人淘的衣服被人贊揚,她的喜悅更是溢于言表。
愛美食、愛電影、愛運動、愛拍照,也愛旅行,她把自己的愛好一一數過來:“工作累的時候我會借助運動來換一換腦子,和同事們打打羽毛球、乒乓球。一邊交流一邊休息,既鍛煉了身體又交流了學術!薄拔乙彩莻吃貨,看見好吃的就特別嘴饞!
從工作到生活,她不回避自己家常的一面,女神瞬間變成身邊的閨蜜。隱隱的煙火氣,讓她的形象一下子圓滿起來。這是她的平常心。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5年第6期
中國科學報報道:

劉建妮:揭開化石中“活著的秘密”
2015年03月06日10:45 來源:中國科學報
劉建妮在觀察化石。
除了細膩敏感之外,劉建妮骨子里的沖勁兒、韌勁兒,是她前行路上的原動力。
1月16日,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據悉,本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共有111個單位和22名專家推薦、提名有效候選人183人,最終入選者10名。其中,來自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的劉建妮教授是最年輕的一位,年僅36歲。
劉建妮長期致力于節肢動物的起源探索,因而跟化石結下了不解之緣。2006年,她在我國云南澄江化石庫發現了一些造型奇特的古生物化石。經過5年的研究,她撰寫的分析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的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雜志《自然》上,初步破解了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
從活的生物到死的石頭
雖然現在在古生物研究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立志之初,劉建妮的理想卻并不在此。
“我生長于秦嶺農家,小時候的生活無憂無慮,經常滿山遍野地竄,只為觀察蝴蝶的翅膀在太陽下透出的迷人色彩;拿起小棍翻動地上的樹葉,尋找形態迥異的昆蟲,這些都是常有的事兒!痹诮邮堋吨袊茖W報》記者采訪時,劉建妮回憶說,正是兒時那純真的熱愛和強烈的求知欲,激發起了自己對于生命研究的濃厚興趣,并將之延續為自己為之奮斗終生的理想。
學生時代的劉建妮勤奮好學、成績優異,所有科目中最喜歡生物。加上從小貪玩調皮,尤其喜歡花鳥蟲魚等各種活物,高考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物系。
1997年,劉建妮考取西北大學生物系生物學專業。4年后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她本來一心要讀自己喜歡的動物生態專業,卻不想復試時被攔在門外。理由讓她哭笑不得,并不是成績不夠格,也不是面試成績不好,而是導師覺得女孩子無法一個人在野外觀察動物生態。
研究對象從活的生物變成了死的石頭,巨大的反差一度讓劉建妮十分沮喪!爱敃r我非常迷茫,未來在哪里?然而,生活就是這樣,當它給你關上一道門的時候,必然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痹22歲的劉建妮迷惘之時,導師舒德干院士帶她走進了古生物的世界。
舒德干鼓勵她說:“化石雖然是死的,但其中隱藏了生命的奧秘,你要通過研究讓它活起來!”老師的一句話讓她靜下心來,致力于去探索發現化石中“活著的秘密”。
從年輕“妄為”到終有所成
雖然可以一次從野外背個三十斤化石回來,但是從外表上看,劉建妮是個標準的淑女——她喜歡穿裙子,講起話來溫柔嫻靜,喜歡逛街,周末也總是盡量留給家人。
造成目前女性科學家比例偏低的理由,她始終不認為性別或者基因差異,更多的是因為文化的桎梏和社會的壓力!皩嶋H上女性在科研中比男性更有優勢,因為女人天生敏感,如果能在科研工作中恰當運用女性敏銳的第六感,再加上女性獨有的細膩和感性情懷,對于拓展科學的想象空間是非常有利的!眲⒔菡f道。
這似乎道出了她自己能夠取得成績的些許原因,除了細膩敏感之外,劉建妮骨子里的沖勁兒、韌勁兒,是她前行路上的原動力。
2001年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之后,劉建妮從事的是寒武紀葉足動物研究,2004年寫成第一篇文章。當時覺得自己有了重大發現的劉建妮十分興奮,非常自信地將文章投到了《自然》雜志,結果文章一審后被拒。舒德干安慰愛徒說,能夠送審已經很成功了,已經是十里挑一的水平了。經歷了這次事件,劉建妮開始沉下心來,思索良久后最終意識到自己的諸多不足。
2006年在云南澄江化石庫發現仙人掌滇蟲的化石之后,劉建妮一再提醒自己,一定要沉穩,不能再毛躁,否則不知道下一次機會何時才能到來。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她最終發現了這種奇特化石所傳遞的關鍵信息:化石中的葉足動物已經發育出分節的附肢,但卻仍保留著柔軟的蠕形軀干。確鑿的化石證據表明節肢動物附肢的分節早于軀干的分節,這一發現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2011年,她的仙人掌滇蟲研究入選為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12年入選國際十大生物新屬種,并且是當年唯一一個入選的化石新屬種,也是唯一一個代表中國入選的生物新屬種。
劉建妮撰寫的分析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的論文,最終于2011年1月24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雜志《自然》上。從年輕“妄為”到終有所成,劉建妮也是十分感慨,她說:“從發現化石到文章發表,不知不覺就進行了五年,距離我2001年入行剛好十年,也可謂十年磨一劍吧!
睿智但平和,嚴厲但幽默
科研之外,劉建妮的另外一個工作便是教學。在教育上,她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能夠和學生像朋友般平等自由地交流。
之所以立下這樣的目標,主要原因是她自己從小就比較喜歡這種風格的老師——用她本人的話來形容就是“睿智但平和,嚴厲但幽默”。在學生們看來,劉建妮確實是一位既嚴厲又自由的老師:交代的任務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但盡可以放飛自己的思想,不必拘泥于她的思維框架。
聊到做科研中最困難的事情,劉建妮回答說可能和其他行業的很多狀況一樣,莫過于“同行相輕”,而解決此類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做好自己——問心無愧做人,腳踏實地做事。在她看來,學生們如果能寫出高水平的論文固然值得高興,但是她首先希望的是學生們能夠品格高尚、思維活躍,正如她對自己的要求一般。
這樣的想法與她在德國工作期間的經歷不無關聯。2008年,西北大學地質系出臺新政策,青年教師要晉升職稱必須有半年以上的出國留學經歷,而非常不幸的,劉建妮屬于“西大土生土長的老土鱉”。為了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她開始著手出國申請,看中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公派出國名額及德國的洪堡獎學金。包括導師舒德干在內的很多同事都建議她不要申請洪堡獎學金,應該再多積累兩年,而劉建妮自己覺得應該“沖一沖”了,當時她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SCI論文已經有7篇,均獲得良好的國際反響。最終她一舉拿下了兩個名額,一共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呆了兩年半的時間。
在德國的工作氛圍十分寬松,工作壓力較小,而且沒有太多瑣事,這樣的工作環境令劉建妮唏噓不已:這簡直是年輕人厚積薄發的天堂。
雖然氛圍輕松,工作上大家卻也是絲毫不敢怠慢。劉建妮迫切希望帶回來教給學生們的,正是德國科研工作者誠信扎實、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
“誠實自不必講,認真是我們太需要學習的東西了。柏林自由大學地質系負責掃描電鏡及拍照的工程師,做事非常仔細認真,我有任何困難去找他他都很耐心負責地幫我解決。如果我們的學生做事有這種態度,那沒有什么事做不成!
日常授課之余,劉建妮還錄制了網絡公開課《化石趣談》。雖然是件“額外”的工作,但她覺得做這樣的科普課程可以讓大眾了解科學,不再是科學家們自娛自樂。錄制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煎熬、耗時耗力,特別是其間奶奶病逝都未能陪伴,這讓劉建妮至今回憶起來內心都隱隱作痛。但讓她倍感欣慰的是課程的反響非常好,收到很多網友的反饋郵件。
“最開心的是有一次我去打羽毛球,球館看門的老大爺突然問我,你是不是西北大學的劉建妮老師,我說是啊,他說我看了你的《化石趣談》,很生動有趣,我很喜歡,隨后他還問了我幾個相當專業的問題!边@次偶遇讓劉建妮非常開心,“老大爺已經六十多歲了,文化程度不高,他能喜歡并且聽懂我講的課,證明我做到了普通大眾的基本科普! ”(張晶晶)
《中國科學報》 (2015-03-06 第5版 人物)
經濟日報報道:

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劉建妮:我見證了生物演化中的奇跡
“那時家住農村,經常滿山遍野地竄,就為了觀察蝴蝶的翅膀在太陽下透出的迷人色彩;拿起小棍翻動地上的樹葉,尋找形態迥異的昆蟲,這些都是常有的事兒!睂Υ笞匀皇种缘奈鞅贝髮W地質系教授劉建妮,仍對兒時的生活記憶猶新。古往今來,“生命從哪里來”這個終極追問貫穿著整個人類文明。劉建妮懷著對生命的濃厚興趣,將這一終極命題延續為自己始終探尋的追求。
在距今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發生了地球上自出現生命以來最為壯觀而醒目的創生事件。在不到地球演化史1%的時間里,迅速產生了90%以上的動物門類。地史學上“顯生”時代的到來,讓生物化石開始有跡可循。然而,短期內的生命爆發讓很多分布狹窄、壽命短促的過渡類群難以被發現,當前生物界中相關證據的捉襟見肘,更讓進化論一度遭遇質疑。這個連達爾文都倍感困惑的奇特謎題,正是劉建妮始終深耕不輟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前沿領域。
劉建妮在云南澄江的寒武紀化石庫中發現了行走在遠古海底的“仙掌滇蟲”,并成功證明這種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葉足動物,乃是蝗蟲、蝴蝶、蜜蜂、蜻蜓等現生節肢動物“遺失的遠祖”。這一重大發現不僅首次破解了節肢動物起源與早期演化之謎,更由于展示出“葉足動物”向“節肢動物”演化過程中的鑲嵌特征,為物種漸進演化的理論提供了確鑿的化石實證。2011年1月24日,她的論文被《自然》雜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成功發表,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劉建妮對記者坦言,剛開始從事古生物研究的時候,也經過了一段比較困難的時期,F生生物都是活靈活現的,而古生物都是死的,跟現生生物比起來枯燥許多。她動情地說:“導師舒德干院士的一句話令我醍醐灌頂:‘你要把死的化石慢慢看活了,這樣你就能理解生物演化的奧妙了’。正是他這句話,一直鞭策著我走到現在,也慢慢愛上了古生物學研究工作。導師的格言也是支持我一路走來的無形激勵:‘最令人陶醉的美麗當屬生命的精巧和神奇,最心曠神怡的享受莫過于暢游波瀾壯闊的生命長河’!
研究古生物需要野外考察,少不了風吹日曬,化石出產地的工作現場又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惡劣環境和繁重體力勞動:對著堅硬的巖塊敲敲打打、在地形奇特而又人跡罕至的山區與危險擦肩而過……這讓不少人認為古生物學更適合男性。對此,劉建妮表示,野外采集時刻都有重大化石發現的驚喜,這其實是一種樂在其中的享受。真正艱辛的“戰役”往往要從回到實驗室的時刻開始。
葉足動物的化石并不像人們熟悉的恐龍那樣具有粗大的骨骼,其柔軟的身軀在巖石內只留下如印模般的痕跡,劉建妮和同事必須小心翼翼地在高倍顯微鏡下不失毫厘地仔細剝離,才能保證這些珍貴的化石不受到半點損害。比如,她研究的神奇啰哩山蟲只有1厘米左右,她卻要在這個狹小的身體中分辨出頭部、軀干觸角、背刺等毫米級的生理結構。為進行對比研究,還經常需要同時觀察全球其他化石庫中類似的化石,并把它們的形態特征用照片及素描的方式記錄下來,甚至還要邀請美術專業方面學生為這些化石繪制結構精細、外觀精美、活靈活現的復原圖,從而讓大家理解這些遠古生命的形態及生態。
如今,劉建妮仍奔波在野外調查與化石采集的第一線,并不斷有高質量的論文問世,她說:“對于云南澄江動物群的研究,前人已經搭起了基本思路和骨架,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些復雜的材料和線索中找到遠古生命之間的聯系,并把它們所發生的故事,完整地呈現給大家!眲⒔菀彩冀K鼓勵自己的學生“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要輕易放棄。直到能夠享受孤獨的那一天,一定就會見證收獲的美麗”。
來源:經濟日報 2015年05月04日
化石網報道:

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榮獲第11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她與化石“對話”,印證了進化論中一個“國際假說”
(化石網報道)據陜西傳媒網(張梅 實習生 易雅晨):劉建妮是西北大學36歲的年輕教授,今年11月份,剛剛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榮譽稱號。驕人的成績源自于她對科學的無限熱愛。
尋找人類的祖先
作為一名研究和教授“古生物學”的高校教師,常常有人一聽到劉建妮的專業,就會說:“噢,原來是考古的!”劉建妮每次都會借機科普:考古學研究的是一萬年以后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是歷史學研究范疇;我們古生物學研究的是一萬年以前人類自身發展及演化的進程,是地質學研究范疇,更確切地說:是尋找人類的祖先!
在尋找人類祖先的過程中,“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被稱為進化生物學的一大懸案!昂浼o生命大爆發”是大約5.4億年以前,在地質年代上恰恰是寒武紀的開始,絕大多數現生動物門類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突然“爆發性”的出現!昂浼o生命大爆發”曾經讓達爾文困惑不已,也讓進化生物學家傷透腦筋,甚至神創論者都借此抨擊進化論。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經過科學家們的深入研究,發現即使是在寒武紀生命“爆發”出現的這一短短時期內,生命依然是演化的。劉建妮發現的奇特動物化石“仙人掌滇蟲”就是這一段生命演化歷程的重要“證據”,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的科學難題。
蝴蝶、蜈蚣、蜘蛛、蟑螂這些生命力頑強的生物,都屬于節肢動物。它們不僅是現生動物中的優勢類群,也是寒武紀海洋的主要類群,在生態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于這一最大優勢類群的起源探索一直是進化生物學的熱點及焦點問題。劉建妮介紹,自2001年跟隨舒德干院士讀研究生開始,她就有幸進入這一熱點領域進行研究。在寒武紀海洋中,有一類軀干(身體)柔軟,并且具有成對的、不分節的柔軟的葉片狀附肢(腿)的動物,稱之為“葉足動物”。正是由于葉足動物柔軟的軀干及不分節的附肢,使得許多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猜測它們很可能是節肢動物的一類原始祖先,并且圍繞著這一推斷,存在兩個相反的“國際假說”:即節肢動物附肢的分節早于軀干的分節和軀干的分節早于附肢的分節。然而由于缺乏化石證據,研究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幸運總是眷顧有準備的頭腦。2006年,劉建妮在我國云南澄江化石庫發現了一些造型“奇特”的古生物化石。直覺告訴她,這些化石很重要;貋砗,劉建妮反復查閱資料、分析及研究。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她終于發現了這種奇特化石所傳遞的關鍵信息:化石中的葉足動物已經發育出分節的附肢,但卻仍保留著柔軟的蠕形軀干。確鑿的化石證據表明節肢動物附肢的分節早于軀干的分節,這一發現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因為化石的產地是云南,而且形似長刺的仙人掌,因而命名為“仙人掌滇蟲”。正是由于仙人掌滇蟲的重大科學意義,教育部以“中國澄江化石庫發現節肢動物遺失的遠祖”為題將仙人掌滇蟲的研究評選為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同時“仙人掌滇蟲”還入選了2012年度國際十大生物新屬種。這是唯一一個入選的化石新屬種,也是唯一一個代表中國入選的生物新屬種。
“仙人掌滇蟲”的發現,使劉建妮博士和她的團隊在尋找人類祖先的道路上,邁開了重要一步。在古生物學這個領域,他們還將繼續探索,努力發現更多的隱藏在化石里的生命起源的奧秘。
把冷板凳坐熱
劉建妮本科專業是生物學。當研究生專業轉為古生物學時,研究對象從活的生物變成死的石頭時,巨大的反差曾讓她很沮喪。舒德干院士鼓勵她:“化石雖然是死的,但其中隱藏了生命的奧秘,你要通過研究讓它活起來!”從此,她便靜下心來,努力去探索發現化石中活著的秘密。
研究古生物,野外化石采集工作是必需的。由于化石采集工作大都在人煙稀少的山區,所以總是和各種危險擦身而過。如果夠幸運,能采集到有價值的化石回到實驗室,那便意味著更加辛苦的征程的開始。實驗室整理化石是個細致活,要用細針在顯微鏡下一點點的剝離。輕重也要拿捏到位,手輕了巖石剝不下來,手重了可能會損傷化石。她介紹,一般分離出一塊完整的化石至少需要一到兩周的時間,耗費幾個月的情況也很常見!霸诟弑讹@微鏡下完成這項高難度工作需要的不僅是耐心,更需要平穩的心態,每一種波動的情緒都可能傷害到化石!
在劉建妮看來,野外采集和研究本身的辛苦,并不算什么!拔液芟矚g我的專業,所以不會覺得苦,和很多女生逛起街來一點都不覺得累是一個道理!”在科研過程中,劉建妮覺得最苦的是對于心智的磨練。她回想起學生時代,每天需要長時間閱讀大量文獻,依然對那段孤獨的日子記憶猶新!罢谴罅康奈墨I積淀才能在接觸化石時擁有敏銳的判斷力。對比之下,野外采集化石反而是一種極好的調劑!
所以,劉建妮常常教導學生說:“吸納理解,尋找實物,運用分析,科學的研究需要大量時間去坐冷板凳,而學會享受孤獨也是每個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當有一天你不再覺得板凳是冰冷的了,你會發現離你所要追求的東西也就不遠了!
享受教書育人的樂趣
“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豐富多彩,它們遍布于地球的每個角落,繁衍生息,為地球增添了無限生機。然而,如此多姿多彩的生物來自何方?它們又是如何進化成現今繁榮的景象?進化的證據究竟在哪里?”在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中進入西北大學的《化石趣談》,很快被劉建妮生動的講解吸引?此票淇菰锏幕,在她的課堂上變得栩栩如生。
《化石趣談》是劉建妮曾經在西北大學開設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當時,外系的老師學生走過地質系總會問:“你們地質系門口放的大石頭是什么呀?”“古生物是研究什么的,跟歷史系的考古不是一回事嗎?”。面對這些疑問,劉建妮覺得有必要專門開設一門課程,希望通過聲動有趣的講解為學生們打開一扇通向神秘的化石世界的小窗戶。課程開設后,沒想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連續授課的三學期都會有學生因為選不到課而現場旁聽。后來,《化石趣談》還被錄制成為網上公開課,并且有幸入選了國家精品課程計劃,受到了很多外校學生及網友的熱烈歡迎。
“我喜歡搞科研,但同時享受教書育人的樂趣,學生總是能帶給我新的靈感!痹趧⒔菘磥,教學與科研并不沖突,而自己首先是一位高校教師,然后才是科研工作者。雖然現在科研任務繁重,但是她一直堅持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她還計劃,為古生物的教學加入更多真實生動的元素,通過在自然中教學等方式,讓更多學生喜歡上這門學科,同時讓更多普通大眾了解和認識古生物。
來源:化石網
其它媒體報道:
1、將科學的種子撒遍大地——記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建妮 《中國人才》2019年 第2期
2、劉建妮 探尋生命的起源 .陜西網[ 2018-06-10]
3、劉建妮:揭開化石中“活著的秘密” .[新華網 [ 2018-05-28]